首页 » 首页头条 »正文

黔西南山地旅游怎么玩?专家告诉你!

黔西南山地旅游扶贫开发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上)

时间:2015-12-29   来源: 黔西南日报
  编者按:
  12月27日,黔西南试验区“山地旅游与旅游扶贫”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政、学、研、企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为黔西南山地旅游扶贫开发问诊把脉。
  会上,专家们就发展山地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山地旅游对于促进旅游扶贫攻坚的意义、加快黔西南山地旅游发展和脱贫攻坚的策略和路径、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对于山地旅游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路径、山地旅游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与开发经营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
  黔西南山地旅游怎么玩?
  专家告诉你!


张学军(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党组成员、秘书长):
打造山地旅游和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山地旅游是市场行为,旅游是一个产业行业市场行为,扶贫开发是政府行为,所以在这里面怎么能够探讨一条新路,确实是创新,把山地旅游与扶贫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五中全会,也是十三五规划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我们国家7000万人口的扶贫,贵州在这方面任务非常艰巨。
  作为旅游来讲,有人讲世界发展就是当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的时候,就会进入到体育、旅游、休闲行业大发展。确实是这样,过去我们中国人脑子里没有想到的事情现在已经开始发生,我想,我们国家已经是旅游行业大爆发的时候,确实这个机会机不可失,就在这个时候,我觉得黔西南抓住旅游行业是正逢其时。其实从旅游来源讲,就是从游客来说,它必须是一种独有性。我凭什么到你那去?你那一定有我没有看到过的,或者独有的东西,比如说全世界唯一的万峰林别地没有,旅游还有众性,共享性。另外一个你作为旅游者、服务提供者,你还要有游客需要的针对性。
  同时对旅游产业来讲,地方政府也好,旅游公司也好,它实际上是有这么几个希望,你提供产品要让游客看得着。同时大家希望游客留得住,一日游,北京的旅游是一日五游,长城十三陵走马赶花跟赶集的,留不住,好多地方的旅游是留不住的,刚才说还有一个消费好,讲的说国外已经不统计,只统计消费购物,新加坡巴掌大的地方,600平方公里,但是新加坡的旅游搞得非常好。陈敏尔书记提出来多彩贵州风,山地公园省,实际上提出一个旅游产品世界性,全省域,因为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地貌,贵州省是全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地貌,世界性、全省域、兴义万峰林就是一个重点区。它所谓独有就是这样。
  从这点来看,过去我们讲旅游是一定要从观光式,一日几游看一看,说游客到国外就是上车就睡觉,下车拍照,到此一游没有什么深刻体验。所以现在旅游这个东西从观光式到体验式开始了,从黔西南来讲,旅游开发我觉得要从过去那种游客口碑相传,到游客自发式观光,应该到引导和培育式,引导培育游客、培育这个产业。
  对于黔西南我有几个建议,最重要的就是打造山地旅游和扶贫开发的新模式,首先要定制一个好规划,另外一个找到好路径,比如户外,包括怎么能够独有,怎么跟别人不一样?黔西南这地要是搞世界独有的山地旅游大投入,靠我们州政府可能承担不了,因此,起步的时候,从自发式到引导式、培育式怎么办?多举办活动,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或者民间户外运动的一些比赛等让这个知名度越来越多,人去得多以后,你现在的接待能力可能就通过举办山地得到锻炼和改观,利用国家的政策和资源多举办活动、会议、比赛,这是一个扩大影响,倒逼着你改变设施。要创新一种好模式,要用市场的办法,企业去投入。能让企业赚上钱,同时给你提供一些服务,各方面努力,最后实现富民、富地方的好成效。


吴华(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司长):
在旅游扶贫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我今天主从旅游与扶贫相结合的角度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旅游本来是一个消费产业,是一个休闲产业。但是当它跟扶贫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阳光的事业,变成了一个高尚的事业。
  我想从两个方面谈一下看法。一个就是这个扶贫模式怎么建起来。我们总结各地的旅游扶贫做法,想解决这个辐射性、带动性不够的问题。我们现在提出了一个模式,景区带村,就是你这个景区要辐射带动具体的贫困村。我们现在的扶贫也有大数据,大数据包括的县是哪些县,村是哪些村,户是哪些户,我们都是非常具体的,所以针对性很强,这样这就给我们景区带村提供了可能,重点的是将来景区带村怎么带?本身就在景区里的贫困村那自然就加入进来了,不在怎么办?它景区要停车场吧?这个停车场能不能给望谟的贫困村;景区需不需要一些小商店,那些商店可不可以给晴隆的哪个村。就是这么带动的,通过这种模式的创新来扩大辐射带动面。还可以通过资产入股,在区域内的这些贫困村,景区内的贫困村,可以资产入股。脱贫问题,不仅是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发展模式,不要把这两个割裂开。
  还有一种方式,不在景区的贫困村,可以给景区商店提供特色产品,这个也是需要的。山地旅游,黔西南州能不能就搞特色化,民族风情、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把它体现出来,这不也是一种带动的方式吗?所以我们讲旅游扶贫,我们要特别强调要效益到贫困村,要到人。
  我想从旅游扶贫的角度谈一下,旅游扶贫的资金投入怎么解决?现在比照异地扶贫搬迁的做法。异地扶贫搬迁怎么做?国家投入要6000个亿。中央脱贫攻坚的决定很明确给我们开了一个口子,这是十三五脱贫攻坚期的一个好政策。


刘锋(颠峰智业首席专家):
五个方面“十个新”
  今天我们来讨论黔西南州未来的旅游发展,特别是山地旅游的发展,我想从五个方面谈“十个新”。
  第一个方面,就是新模式、新路子。最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供给侧的改革思路,那么我们都知道了,确实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面临着一个新常态。总体来看,我们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寻找一种新的模式和新的路子。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与旅游、文化、健康、通信这些方面紧密关联的一种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所以这一块,我们过去一般性的、同质化的、低水平的、粗放式的很多旅游产品,也是大量存在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真正高品质、有个性、定制化的这样一些旅游产品,又是严重短缺的。所以我们说,从旅游供给来看,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同时并存。
  第二个方面,我想谈的就是新定位、新品类。对于黔西南州的发展来说,如果我们还走传统的路子,确实难以后来居上、后发赶超。因为现在各个地方都非常重视旅游的发展,贵州省已经成了全国的一匹黑马,成了全国的一面旗帜。黔西南的旅游到底怎么走?怎样来塑造新的口碑、新的品类和新的产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在这一块来说,确实我们要很好地来把握优势,很好地挖掘我们山地旅游的内涵。我们怎么样来更好地进行一个精准的定位,这个确实要认真地梳理,进行提炼和升华。
  第三个方面,我想谈的就是新品牌、新形象。我们黔西南州到底怎么样来整体塑造一个全新的形象?全省如果是“多彩贵州风、山地公园省”,黔西南州怎么来率先建成“山地公园州”,怎么样率先把我们这样一个山地旅游的示范州快速地、真正地建立起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所以我们能不能提出来,比如类似于像“万峰健康谷、山地公园州”这样一个整体的新品牌和新形象。
  第四个方面,我想谈的是新思路和新举措。在这一块,我想我们需要有一系列新的思路和举措来对应我们一系列的做法。比如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很好的品牌,就是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我们怎么样把这样一年可能只开一两天的会,能够更好地延展,能够更好地丰富它,能不能形成一个系列。比如我们可否组建一个国际山地旅游的联盟组织,把它形成一个常态化的,第一个真正总部落户在黔西南州的这样一个国际旅游组织?另外,我们的山地旅游研究中心未来能不能进一步提升为一个研究院?我们能不能组织一批专家做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和出版一套丛书,来更好地促进这块的发展?还有很重要的就是人才队伍,我觉得贵州确实不缺资源、钱,关键缺人才,缺观念、思路,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山地旅游的培训学校、培训班,真正地把扶贫旅游、全域旅游这样的培训内容结合起来,推进这一块的发展。
  第五个方面就是新保障、新机制。一是成立一个更加夯实的领导小组,来全面地推进落实相关的工作。二是我们要专门设立一个山地旅游的发展基金,以更好地鼓励和扶持山地旅游、扶贫旅游、全域旅游的发展。三是旅游的公共体系也很重要。因为现在是自驾游时代、散客时代,所以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定要考虑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共享、全程服务、智慧引领的这样一个以人为本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熊澄宇(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谈一下。首先关于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去年中央下了一个文,特别谈到文化创业创意产业和旅游、农业、体育产业之间的关系。我们谈文化产业,通常有四个核心词,内容、科技、资本、服务。
  第一个文化产业就是内容产业,所谓内容产业就是说它需要考虑到社会的用户需求,不是说什么内容都可以挣钱,要用户愿意掏钱,这种内容我们通常把它定为三个词,叫原创性、差异性、不可替代性。所以贵州抓的这个山地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它可能是属于这种原创性、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
  第二个就是科技,每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生产力,今天这个时代的生产力主要代表是信息科技,从贵州走向全世界,不管是空间走哪条路都没有光快,所以网络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第三个就是资本,资本通常谈的是投入产出,但是我们这里考虑的不仅仅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产出,更重要的是怎么去打造品牌,怎么去维护产权,这为无形资产的投入产出,在一定程度上比有形资产的真金白银还重要。
  第四个就是服务,所谓服务作为第三产业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这里要说的服务叫做到位不越位,在整个产业链过程当中的每一个利益主体,都有自己的定位。
  要适当地考虑几个关系的处理。第一个是自然地理和人物的关系。我们现在谈山地旅游谈的比较多的是自然地理,怎么利用这样一种山地生态环境去开展?但是我想说的所有的自然地理都需要和人发生关系,旅游特别是以人为中心。所谓旅游就是一个人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里去完善他的人生体验,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是看山看水,还需要有人文的关照和沟通。而贵州实际上在人文这个层面上有很多可以发掘的点。
  第二个我想说的是要关注事业和产业的关系,所谓事业就是要政府投入的,所谓产业是市场运作的,那么我们做这件事情,哪一些层面是事业、哪一面层面是产业,以及事业和产业之间怎么转化,可能需要谋划。政府做的事情就是要去做谋划,政府怎么把自己的位置做好?
  第三个我想说一下流连忘返、安居乐业的问题。做旅游是面对游客,面对游客就是让游客流连忘返,反复地来了不愿意走。但是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他的目标是安居乐业。怎么处理好当地居民的安居乐业,以及我们说的扶贫脱贫与这样一个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领域里面有一个例子值得我们借鉴,就是云南省。云南省是通过民族文化、旅游文化,帮助云南从一个不发达的地区,跨越式地发展。它主要的抓手,是旅游文化和民族文化。那么我们在帮助云南梳理经验的过程当中,我们从云南现象提炼到云南模式,再找到云南路径,一步步地在发展。那么对于贵州,对于黔西南州,我觉得我们需要去研究怎么去定这样一个资源,因为这件事情不是一拍脑袋就定的,因为它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和一个努力实践的过程。


张志坚(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户外运动部主任、博士):发现喀斯特地形的户外运动资源
  户外运动实际上是什么?介于体育和旅游之间,世界上所有的户外东西,几乎没有归在体育里边的,基本上归在休闲这块,但是方式又是体育,所以它是越来越不像体育,也越来越不像旅游,它实际上越来越发展成一种独立的业态。简单来说,就叫自然场地当中,或者在接近于自然场地当中开展的体育和休闲活动,这个就叫户外运动,这里面包括的门类很多,探险、竞赛、挑战、休闲健身,这四大块内容。
  这里面有和旅游很相似的地方,就是它是有资源导向性的。简单来说,你有什么样的资源才能进行什么样的运动。简单举一个例子,在珠穆朗玛峰底下,你只要在那开一个客栈就来人了,因为山在那了,来体验观光的也好,干什么的也好,他就来了。所以户外运动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发现资源,首先要发现你这个地方有什么资源?现在户外运动资源,在我们国家总体上看,大致分为这么几类,第一类是高原型的,如青藏高原。第二类,荒漠型的,戈壁、草原、沙漠。第三类,低山丘陵型,里面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喀斯特型。第四类是属于沿海的滩涂和岛礁型的,这也是一大类,还有是平原型的。
  喀斯特地形,我们黔西南这块,云贵川这块,包括四川西南部这一块,基本上都是喀斯特地貌。我们黔西南这一块,也基本上都是喀斯特,喀斯特有什么特点?峰多、水多、洞多、崖多,所以你要做这块的户外运动,要根据你的特点来做,所以第一个叫发现资源,第二个叫发现产品。根据你的资源来设计,规划和摸底,到底河流哪有?根据这些资源来发现你的产品,哪些地方可以做漂流、哪些地方可以做钓鱼、哪些地方可以做滑翔伞、徒步等等都是基于你的资源,但是你光有资源不能卖出价钱来,资源必须要到市场上,到市场上必须要形成产品,所以产品的制造或者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个是发现市场。实际上黔西南这一块我觉得就围绕着你的喀斯特地形,来做、来想,实际上很多的休闲和旅游的这些大的地方,除了人文的以外,绝大多数是建立在这种户外资源的基础上做的一种体育休闲度假,包括探险等等这些综合性的。
  如果黔西南真正地把喀斯特地形的这种户外运动的资源吃透、研究好了,它实际上就是我们国家的一张名片,再大一点它就可以成为世界的,所以你要成为世界引领的东西,一定要在某方面有世界影响力,这样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才形成世界、地区的影响力品牌。


陈斌(中国旅游商品产学研联盟秘书长、高级经济师):
重视旅游商品 带动旅游发展
  这两年去了十几趟贵州,也多次去黔西南调研,在山地旅游大会之前,还奉命去调研相关的一些产业。我现在主要的任务,每个月大概去5—9个省,一半多的时间在山里做调研山地旅游。今年贵州省大概有3000亿旅游收入,22%是旅游购物收入。也就是说我们的旅游购物收入比全国的平均数低2个点,去年全国平均是24%。旅游游购物占了美国旅游的70%,他们的旅游购物数字就是旅游收入。为什么人家抓这块?因为人家不搞景区,人家搞的是旅游目的地,所以你去那吃住行等等全部在里面,让你去那里消费。而购物买的是什么?买的是旅游商品,而且是大旅游商品。
  我们现在是太不重视旅游商品了。作为旅游发展的要素,旅游商品对于山地旅游非常有用,我们可以把这个体现出来。所以我一个是建议黔西南在开发山地旅游的时候,要在离景一定位置的地方,做一些山地旅游的特色综合体。为什么?山地旅游和平原旅游最大的差别是,山地旅游是在景中消费,消费量是很低的,因为我们不愿意在景区里买东西,老觉得挨宰。平原旅游在超市买东西,游客很放心。
  黔西南民族特色不强,民族特色产品开发力度比较弱,而且民族特色产品的衍生开发很弱,以至于都是外边的人利用我们的资源在开发。新的山地旅游吸引力是弱的,但是要把文化放进去,吸引力就可以做得更强。所以无论商品也好,特色的旅游综合体也好,都是为了把游客吸过来,大量的游客吸引过来,住下来在这里消费,在这里购物,所购的产品,它的设计、生产、销售,覆盖到整个区域,才能用山地旅游带动黔西南的旅游发展,才能实现扶贫,最后达到脱贫。


马金刚(青海省黄南州副州长、兼任青海省政协副秘书长、民革青海省委员会副主委、中科院博士后、副研究员):
凸显专业性,打造国际山地旅游圣地
  因为我的专业是户外运动,专业就叫户外运动或者体育旅游。今年我想把专业知识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因为这个专业大家了解还是比较少。
  中国户外运动的发展跟国外还是不一样的。像美国、日本那些国家是从需要开始,有人要去,去了以后就开始形成了市场需求,体育用品的需求。而中国是先把体育用品引进来了,然后销售。
  户外运动包括两个类型,一个是行军,一个是交流与比赛。行军你要徒步穿越到野外行走,还有滑雪。还有一种就是把它的技术提炼出来以后,作为专门的比赛项目。这十年,我觉得我们户外运动的发展还是相对缓慢的。
  我觉得,所谓国家山地运动公园,应该代表国家最高级别资源基础与设施水准,开展国家级山地运动比赛和山地运动需求,应成为我国今后发展山地户外运动的最高级别场所。我觉得要做就要做顶级的,顶级的最后就是专业。所以我们要搞山地公园,肯定是地级化的思维,从低到高。第二个指标构成,包括面积指标、地形指标、地貌类型、水体资源,把它按照标准规范确定,包括成立它的研究机构,对所有的山地运动场地进行技术难度的评估,确保未来活动的发展既有专业性、竞技性,又有安全性。这个地方应该不少于两项国家级山地运动,当然其他的东西也可以作为备选。要配备一些专业的技术团队、人员,包括裁判、教练、运动助理。要搞山地公园,它的专业性是核心的东西。第二个是休闲区域。第三个是服务管理区,提供一些配套的机构,医疗保障等等。第四个是环境协调区,这个是在区域之内,但又是在比赛运动区域的范围之外,可以作为预留场地。
  通过这个概念进行构建,打造的国家山地运动公园,不仅是山地旅游圣地,也是国际山地旅游的圣地。


王琪延(国际休闲产业协会执行副主席、中国人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黔西南是“聚宝盆”
  我觉得黔西南是聚宝盆。我这么讲有两个意思,聚宝盆肯定是金的也可能是瓷的,如果是金的可能是金饭碗,如果是瓷的那掉下来就坏了。黔西南整个资源非常丰富,历史文化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等等,还有民俗文化、民族风情都非常丰富。下面我想务实一点,谈几个建议和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建议用山地休闲产业来概括。为什么?因为今天来的有体育总局的,有旅游局的,还有养生的,你用一个概念是概括不起来的,你可以讲,我们还可以做。但是产品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大概念去统领,包括什么?我要简单梳理一下。山地旅游是一个山地运动产业、山地娱乐产业、山地养生产业、山地文化产业、山地教育产业,然后是山地体验产业、山地度假产业,非常丰富的一个产品体系。
  第二个观点,既然用这个概念统领,我看你们还要搞全域山地概念,这个概念也可以叫全域山地休闲,这个不能讲太多。广大的农村,值得留的一定要留下来,不值得留的一定要改造,留下来的东西一定是可靠的。


李 萍(北京和风宜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规划师):
科学规划和艺术之间的协调
  这次会议给了很多议题,分下来后实际上就两方面工作:一个是政府工作范畴,就是政策加协调;第二个就是规划师的工作范畴,就是科学规划和艺术之间的协调。
  有统计称,中国有3.4亿中产阶层,而这些人都有回归自然的愿望,这个潜在市场,我觉得是黔西南应该注重和挖掘的事情。而如何让乡村外表保持原有的格局和模样,里头却干净、舒适,这就是我们设计师的责任,我们设计的东西才能在当地落地、开花,甚至越来越好,就需要当地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把一些细节的、专项的工作落实了。
  我去看过现场,青山绿水本身就是当地最大的资源财富,现在有互联网+、新经济模式,我们就想在我们平台上落实一些工作,就是结合互联网+、新的经济模式,做一些样板,建设健康乡村、文化乡村、绿色乡村。


齐勇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对黔西南发展山地旅游充满信心
  正好十天前去了黔西南州,我觉得收获比较大,最大的一点收获就是,兴义这个地方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么好的地方在全国不多见。所以我对黔西南发展山地旅游我觉得充满信心。
  资源非常好,有条件,问题是如何做?我想讲三点想法。
  第一,我觉得这个研讨会非常有意义,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就是做事情先谋划,先务虚再落实,谋定而动,避免瞎干,避免摸着石头过河盲目地、破坏性地干。毕竟文化旅游的发展跟工业化的发展不同,不确定性因素很大,特别是一产,一旦破坏覆水难收。所以我认为首先得把我们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搞清楚。我认为像贵州这样的地方,已经丧失了沿海地区发展第一轮工业化的机会,曾经我们也想抓紧搞工业化,补上这一课。但是现在看来这种模式可能对我们不是太适合。因为晚了一步,所以比较完整地保存好了我们的青山绿水,我们还有很多很好的资源,生态、文化资源。所以应该重新选择。贵州现在大力发展服务业,黔西南提的十个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决策,跟我的观点完全一致。
  第二,今天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山地旅游,但是完全以发展山地旅游定位,我不以为然。这个定位固然非常好,我们正在打造,非常适合但有不足。不足之处在于我们要跟扶贫脱贫结合起来,而山地旅游是一个十分专业化的旅游,而且是一种高端旅游,它很难带动扶贫脱贫。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企业率先探索试点,做得很好。我觉得这样一个定位非常能体现我们的差异化,我们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要发展山地旅游,我们也不是发展一般的山地旅游,我们是要跟扶贫脱贫结合。这是我们的目标,是一种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或者是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一种有中国特色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一种模式,而这种模式具有普遍性,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贡献、创新。贵州省和黔西南在这方面,我觉得可以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区域发展道路。这个意见是不是成熟,也值得大家讨论。
  第三,这是一篇大问题,但是这篇大文章里面涉及到很多细节,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先务虚,所以这次开这样的会我认为非常及时、必要,而且这样的会在前期阶段还得多开,直到我们觉得论证清楚为止。但是光开会还不行,必须要研究,因为开会是大水漫灌,很多人都是一个想法,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
  发展山地旅游的核心,我认为是要培育高端人才。不能光靠外来引进,必须要靠当地的人才,这点非常重要。每个地方都有一批文史专家,非常有水平,很不错,问题是需要提高。还要做好当地人才的培训,我觉得这几点都非常重要。再一个就是核心的问题,引入创新要素。这个创新要素,其实还是人才。除了人才之外,还有投资,投资来了就进了一批创新要素。


赵圳(北京市房山区旅游局副局长):
要以“大旅游”观来看待区域产业发展
  要创新理念以大旅游观看待区域产业发展,打造与提升道路、交通、市政、商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服务水平,举全区域之力进行道路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等等,完善旅游设施标识、道路、观景台、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以及旅游交通系统等,这个北京房山区旅游委在十一期间,发放了2053份问卷调查结果,我作一个汇报,房山区在山区部分有着喀斯特地貌,跟黔西南是相近的。吃饭难、堵车、上厕所难等是降低自驾车游的主要因素。目前我们山区的部分经过我们的调查,90%左右是自驾车的游客,所以可见旅游公用设施的完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满意度。
  在发展山地乡村休闲旅游中,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这里面有几点小的建议,第一个推动旅游经营机制的创新,以资源为核心、产权为纽带,通过资源整合、委托与管理等方式,完善服务链条,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入多种手段,健全机制。第二个是促进旅游经济活动的开展,比如说设定旅游发展的引导资金。第三个是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扶持,进行标准化建设。第四是开发黔西南区域有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做出自有品牌等。


吴丽云(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产业处处长):
把山地贫穷的资源转换为经济发展的资源
  从山地旅游到旅游扶贫,都是和国家旅游局的工作息息相关的。我想主要说三个方面,第一个黔西南的山地旅游、旅游扶贫工作,已经具备了主观能动性。客观角度来讲,黔西南山地地形面积占了71%,所以怎么把山地贫穷的资源转换为经济发展的资源,我想也是山地旅游加旅游扶贫非常值得去探讨的问题。
  怎么样做山地旅游,从旅游发展的角度讲把握三个变化,第一个主要从市场角度来讲,是旅游者出游方式的变化。第二个是旅游人群的变化,80后、90后占到了60%以上,他们的需求是什么?第三个是旅游阶段的变化。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确定一个四全发展,第一个是全域旅游,这个发展观念其实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我们旅游发展从景区的发展到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比如说购物。这个我觉得是我们国家旅游业正在经历的变化,目的地本身的发展就是全域的发展。第二个是全民参与的发展。第三个是全要素的发展。从食住行游购,刚才很多专家也提到我们旅游的发展,可能山地旅游概括不了黔西南州的主要特点。其实从旅游发展的角度讲,山地旅游仅仅是旅游发展的一个要素,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食、住,包括文化资源的开发,这个是能够带动当地老百姓参与进来。这个是需要能够有国际性的活动,比如说专业的竞技性的活动,同时还要有一些大众参与的山地旅游这个活动,这个活动我们在开展的过程中,可能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高大上的,同时我们中端的、低端的,旅游产业各个要素的配合,包括山地文化和布依族这种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这些方面的内容,是能够带动,实现老百姓不用下山,依托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因为游客来了总是要吃、购物,所以对于当地老百姓,通过要素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当地老百姓的致富。第四个是全产业链的发展,我们的山地旅游发展不仅仅是说我只搞旅游这一块,其实它带动的还有我们山地旅游发展出来之后,我们上游的一些产业链,比如说我们的旅游装备制造,用品、服饰等相关产业,还有下游的产业链条,比如说在山地旅游开展过程中,有一些专业的机构,你登山的时候,他们帮你做向导、培训等服务工作,所以是整个产业链条,全产业链条和全要素的发展。
  从国家旅游局的角度来讲,我们在做旅游扶贫的时候可能也有了一些成熟的模式,接下来我想国家旅游局从旅游扶贫的角度,可能接下来是要和黔西南州一起去共同探讨,我们怎么样通过山地旅游的发展来带动我们贫困户的脱贫,需要在实践发展中去不断摸索、探索出适合黔西南发展的路径。


李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导师、民革中央教科文卫体专委会委员):
把赛事和旅游融为一体
  第一承创赛事。你要承包国际化、国内A级的赛事,并且要多承办。天天有赛事做不到,月月有赛事能做到。我们做国际山地旅游中心,要干什么?这我们要有专家参与研究它,我们做哪些赛事?要和国际国内的、单项的、非奥运会、非竞技类运动协会、项目协会建立长期的联系,把它的赛事承办下来。并且把赛事和旅游非常好地融为一体,把旅游链拉长、把赛事链拉长,让它融为一体。
  再一个是创新赛事,作为咱们贵州有峡谷、水库,也可以做公开水域的游泳比赛,并且常年多做。你用季节合适的时间多做几项赛事和旅游好好地搞在一起,旅游作为服务项目参与进来,经济效益也就产生了。当然这一切赛事的承办,要综合发展,提议建立国际山地旅游户外运动功能集聚、功能集聚区,把这个效益给扩大,扩大到好几个地方。
  同时还要明确受众,明确赛事的周期性的特点,如可以发展一下中老年的养生产业,康养产业我建议你了解一下攀枝花和北戴河新区,旅游还要再加上康养产业,这样我们旅游就更加丰满了,不仅观山观水,还要游山玩水。山地大会,如果能把水上的一些活动加入进来,那就有了灵性,我们的事情就有了活性。建议与教育部学生体协建立联系,可以承办一些非奥的社会涉体的项目比赛,并且学生的参与性也很强。人数也是众多。
  最后就是做好风险评估、安全管控。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网络化就近的应急救援通道、安全提示、安全指导、安全服务,包括金融、通讯都要做好服务和保障。做好媒体宣传、媒体运营、通信畅通全方面的保障,要建立在功能集聚区的基础上,开发区一些文化、产业、比赛等等的服务。


丁祥华(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经营开发部主任):
扩大扶贫和经济发展的领域
  今天的主题是山地旅游扶贫,我觉得这个定位有点小了,除了旅游我们还讲了体育、文化等各个方面,我觉得应该定位在更大的领域来做我们的扶贫和经济的发展。从这个里边也提到了体育,体育里边也包括山地户外和户外运动,我这里提出一个全户外概念。这个概念我希望我们当地能够打造成为山地户外的天堂。
  全世界户外运动分三个层面,一个是项目要全,陆、海、空,项目涉及到徒步、漂流、滑翔等等。扶贫一定是全区域的,这个项目落到哪里去?一定是各个地方的资源和特色都要覆盖到,点线面都要覆盖到整个黔西南州的大区域。第三个链条要长,如何把山地资源,人文资源,包括政策资源,如何变成产品,从体育角度来说,这些产品包括了场所、赛事活动、培训,相关的体育用品。把这些产品变成商品,我们需要有从业人员和服务机构,这些服务机构包括了户外运动俱乐部、培训、场馆设施的团队。
  农村怎么发展?我觉得很简单,在保持现有原生态的基础上,做到这些问题就够了:就是让农村变得这个干净,让去这个地方变得方便,让这个地方安全,可以提供好的服务,让这个地方可以很好的发展。几年前我们去英国攀岩,到山区农村里边,我们中午饿了吃点东西,那里虽然是特别破旧、矮小的农村房子,但是我们进去一样有非常好的西餐、啤酒、咖啡,而且里面的服务人员就一个老头或老太太,但是他们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服务。


王小满(联通旅投资(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旅游业商会副会长):
关于旅游的几个新概念
  提几个概念,第一个概念,中国的旅游市场在变化,新的旅游市场有几个关键性的东西,我们不管是要做山地旅游也好,还是要做扶贫也好,必须要对旅游市场了解,第一个整个新兴市场的雇佣关系在变化,全社会参与旅游的局面正在形成,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旅游的主导在变化,原来由旅行社中介服务来主导,现在由消费、资源来主导。第三个旅游市场的核心在形成,消费者是旅游市场的核心,大量的旅游消费商在出现,这些旅游消费商是新的旅游市场的主要推动力。还有一个是旅游生活,旅游生活圈,实际上把旅游理解为旅游生活以后,就可以解决了,要提高我们村民自己的生活意识、生活品位,自然就会提高了。
  旅游最怕规划、设计,一规划一设计,都是按照我们的想法,不是按照市场、消费者的想法,出来的东西不受欢迎的。我看到很多景区政府提了多少个亿的投资投进去以后,最终大家一去很失望,原来的东西都变样了,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旅游专业提的问题。
  本地居民要安居乐业,游客过来要体验生活,只要在生活上提高生活品位、意识,就冷却解决了。旅游业态的基础就是互联网环境,一定要理解这个互联网环境。我们黔西南要打造自己的互联网直销交易市场,只有这个市场,才能够把村民后面的山坡变成旅游目的地,把山坡上面的歪脖子树变成旅游吸引力,把树下来的蛋变成商品,只有这样才能传递给市场。要抓住旅游互联网直销交易平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


卢浩伦(北京璞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瑞士理诺士国际旅游酒店管理学院MBA):
对旅游资源进行限制性的战略开发
  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国际上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就是叫限制性的高品质开发。也就是说从国际旅游开发的角度,不建议现在所有国家和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所有的旅游产品和目的地,都不适合所有消费者,也就是对于贵州这种具有无与伦比的自然资源来说,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自然资源保护,所以希望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能站在国际角度上,看待旅游资源开发,而不仅作为旅游目的地来打造。要把旅游资源作为朝拜地来打造。
  把旅游业放在国际化的角度来看待的。所以我从个人角度有这样几个建议,第一,贵州所有的资源开发,一定要以不破坏自然资源为前提,不要以截取性资源作为旅游开发的代价,因为贵州这片山水,从任何角度来讲都非常稀缺,所以不要盲目。
  作为自然资源保护来讲,并不是拿经济指标衡量它,而是拿对它的保护程度来衡量它,黔西南有全世界唯一稀缺性的宝藏资源,而不是贫困地区,给大家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是苗秀,在法国我看到法国人收藏了很多苗秀。第二点侗族大歌,我在德国、意大利都看过侗族大歌的表演,但是在国内我们看不到,我们现在自己手里拿着很多稀有的少数民族资源,但是在国内看不到。我举的一个例子是说,刚才大家提到反复旅游资源的开发跟脱贫的问题,我认为它并不矛盾,有一个很简单的脉络,我个人建议非常我们黔西南以少数民族文化脉络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沿着这个去把少数民族所有的因素开发出来,所有的历史脉络研究出来,这样所有的旅游产品才更有生命力。我们可以在当地表演侗族大歌,而且很多苗秀的作品,现在都在国际上价格非常高地去收购,但是很多老的秀娘他们都去世了,而年轻的少数民族孩子去打工,这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割裂,在国际上要保护起来。我知道很多组织在自己出钱保护苗秀、侗族大歌,给当地的人一百块钱、两百块钱,让他们教当地的少数民族孩子唱歌。如果我们当地能把这些文化挖掘出来,不仅可以成为好的旅游产品,还可以成为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当地农民具有这种与旅游资源集群成长配套的劳动技能,这样才可以解决当地农民的脱贫问题,只有让他们与这个技能结合起来,才可以脱贫。我相信当地的很多少数民族居民,如果有安居乐业,一技在身,还能发展当地旅游业,他们是不愿意出来打工的,所以这是一个很简单具体的案例。


谢婷(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旅游系主任、副教授):
黔西南旅游的大数据分析
  通过一些网络大数据,分析一下黔西南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可能的途径。首先我是在百度上直接搜索了一下,把黔西南自己的四A级景区和其他景区做了对比,发现从供给角度来说,发现万峰林其实是做得比较好的。
  从另外一方面,我们从需求角度上来说,游客到底想获得什么咨询?中间的关键词是黔西南,通过这个图大家会发现,普通的网民他把黔西南旅游连接起来的相关度非常低。大家提到旅游不会想到黔西南,提到黔西南也不会想到旅游,相关度非常低。这两张图都是在今年十一黄金周前夕,也就是说如果我是一个远途的游客,这个时间应该是做出游计划的时间,这个可以发现大家对我们的关注度非常低。
  再从游客角度来说,大家对景区和景区的归属地熟不熟?这里我做了一个图,大家会发现当提到黄果树瀑布的时候,它跟安顺的关系是比较紧密的。而反过来,我们的万峰林,大家是放在兴义里去认知的,不是放在黔西南这个大盘子去认知。
  从产品的提供点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开发程度很低,这几个景点都处在非常分散的状态,我们提供的产品是非常少的。第二个阶段,我们的资源非常少,但是养在深闺人不识,我们对黔西南景区和黔西南相关度认知度也不高,可能自治州整体的旅游形象还没有树立起来。
  我对贵州省也作了一个判断,这个是百度专业指数在2014年做的游客搜索份额最高的十个,大家会发现这十个里面没有贵州,再搜索十个目的地最高的城市里面,也没有我们贵州的城市。这告诉我们几个问题,从旅游业来说,不管是贵州在全国的地位,还是黔西南在贵州的地位,都不太有优势,我们需要突围。同时我们贵州的山水差异也不是特别高,大家同质化的竞争,长期以来,这种没有办法支持我们黔西南旅游目的地建设和长期发展。所以我们除了以前的山水观光以外,我们还需要建立其他核心产品以及旅游发展的问题。所以第二个疑问,我们旅游力既然是这样子的,那有没有可能的产品能够实现这个突围?
  刚才已经提到单纯的自然景观我们很难实现突围,因为不管从真正来说,可能我们单体自然景区走不出新路。什么样的能走出新路,目前我们国家山地旅游包括几个类型?一个是山地运动,第二个是科普教育,再加上疗养度假,这三个在一起可能成为一个核心产品,这是一个初级想法。第二个我们在做产品开发中有几个类型,后面有两个可能能做到,一个是专项运动,一个是科普教育。
  综合这两点,我做了一个图,这个是我们能够实现走差异化路线最直接而且短期内最能见到效果的方式。我们如果想做长期有效果的工作,什么产品能引起长期的关注?亲子益智类。给大家分析一下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这个是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目前我们国家有1.3亿人开展泛户外体育运动,这个市场份额可能是非常大的。总体上还是以山区生态为本,户外休闲为突破口,体制上的一个提升,以亲子益智游为长期增长点。


郭潇(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干部、中国体育大学博士,中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筹)秘书长):
扶贫跟旅游产业结合
  关于黔西南山地旅游扶贫开发,第一个关键词,全球高端。我建议可以到新西兰的皇后镇去考察一下,它是世界户外运动之都。第二个关键词,可实现。扶贫这块跟旅游产业结合,是重中之重,也是一个难点,但是我认为它是可实现的。第三个关键词,绿色。我相信一句话,环境的污染就是内心的污染,一定要让老百姓爱护我们身边的环境,环境污染就是心灵污染了。第三个关键词,教育和人才。
  我想,如果把这几个关键点抓住,黔西南实现我们的梦想,一定为时不远。


李三旗(贵州省旅游局局长):
举起山地旅游这杆旗
  这次会议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支持,有关爱我们贫困地区的热度,有全球专业视野的广度,讲到很多专业方面的知识,让我大开眼界。我想借这个机会给大家汇报三点。
  一是关于山地旅游。贵州25%是山地,60%以上是喀斯特山地,缺水,雨量是够的,做到旅游上都是宝贝,浑身是宝。山地旅游这杆旗,是国家给我们支持、帮助,让我们举起来。要把乡村旅游,把自然景观旅游和民族乡村游作为基本业态,我自己感觉还不止这个东西,乡村旅游是国际旅游。我们要外托市场,内优服务。刚才有很多领导说我们要依托创新卖产品,要深入研究,不是概念的事情。
  还有要把体制创新和大数据运用,作为我们贵州山地旅游的基本引擎。这个想法怎么做?非常渴望参加会议的所有专家,把目光聚焦贵州,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帮一把贵州。作为旅游部门,现在是渴望资金,但是更重要的是思路搞清楚。
  第二个旅游扶贫,现在我们省最关心的是向深山进军,把盆景变风景,整个贵州都要能够入村入户,最后把贫困的根拔掉,攻坚拔寨。这里面要做的东西很多。我们现在是移民搬迁,要准备搬出来一个小镇,移民搬迁的新村一定是要有旅游工人,保留的文化的根就和我们不一样,通过文化产业一转出来就是一个资源。还有一个产业发展,我们产业要带得住全民参与、老百姓参与的事情,现在我们还有一些矛盾的东西。
  最后一件事就是山地旅游大会。这个事落在黔西南,但是是贵州的一件大事,用好这个平台也是贵州的一个机遇。大会怎么开得好,开会不是目的,是一个手段,一定要围绕扶贫的目的。
  (黔西南试验区“山地旅游与旅游扶贫”研讨会北京报道组)
相关阅读
相约黔西南 来一场消夏之旅

相约黔西南 来一场消夏之旅

黔西南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喀斯特峡谷、峰林、天坑、溶洞等景观在这里富集,地下黄金储量大,被命名为"中国金州",高品位观赏石多,有&q...

情牵北盘江 畅游山水纵情欢歌

情牵北盘江 畅游山水纵情欢歌

北盘江风光。北盘江风光。北盘江一行,我们与友人各有收获。玉林写了一篇散文,春生写了一篇游记,龙成写了一篇报告文学;而我,收获了一首诗:依水孕育恒古梦,造湖光照牂...

黔西南,悠闲的生活令人向往

黔西南,悠闲的生活令人向往

实习记者 聂珊珊依山傍水的美丽小区。万峰湖一景。八卦田。习惯了蓝天白云,呼吸着略带泥土清香的空气,游惯了的山水田园,那各种风味小吃留香口齿,这一切,在黔西南生活...

烟雨董箐

烟雨董箐

董箐,由于修建电站筑坝而形成的9.55亿立方米人工湖,位于镇宁与贞丰两县交界的北盘江上,其上游为马马崖水电站,下游为龙滩水电站。董箐因电站而兴,也因电站而一夜成...

参与评论

他们说...

预订常见问题
付款方式
签订合同
其它问题